书域网 > 不甩皇上 > 第5章 入宫

第5章 入宫

书域网 www.shuyu.org,最快更新不甩皇上 !

    当年入宫,没人征求过姜顺的意见,她是最后一个知情的。

    可不能因此说,这不是她的意思。她若坚持不去的话,并不是没有退路。

    姜顺默许了这件事,入宫带的书籍全是她亲手挑选的,一应随身物品也是照她意思打点的。

    至于她为什么同意入宫,又为什么不甩皇上,追根溯源似乎要从她母亲崔氏下嫁说起。

    崔氏不幸的婚姻,郁郁不欢的后半生,甚至过早的辞世,这些对她女儿姜顺、儿子姜伯勋,甚至整个姜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

    但这是一个太长太长的故事,现在还是只谈姜顺入宫的缘起吧。

    姜顺进宫纯属意外!

    四岁时,姜顺就已经定了亲。夫婿比她小三岁,是四姨母的小儿子。

    这件婚事是亲上加亲,不过终究是姜顺占了小表弟的大便宜。小夫婿出身名门,姜家却姓氏卑微,若不是崔氏姐妹情深,姜顺根本攀不上这个高枝儿。

    可偏偏人算不如天算。十多年后,待崔氏安心地阖上双眼,撒手西归之后,不想那位小表弟竟也随后夭亡。

    不久,姜父把长女姜和的生母--马氏扶了正。马氏的娘家是卖豆腐的,根本不懂主母之道,此后姜家好一阵子鸡飞狗跳。

    马氏疲于应付,自然顾不及姜顺的婚事。直拖到两年后,她的亲生女儿姜安满了十四岁,这才赫然发现疏漏了姜顺的婚事!

    姜顺嫁与不嫁本与她无干,可她的小女儿却得嫁人啊!眼看着女儿一天大似一天,姜家却做不出越过姐姐,先为妹妹订亲的道理。

    这下马氏愁坏了,姜顺是个嫁不出去的老姑娘!

    她克母、克夫,命格太硬,一般男人都不敢娶。

    偶有不信邪的男家来求,却遇到另一个致命问题--年纪大!

    姜顺为母守孝一年,后又被马氏误了两年多,到她正经张罗婚事时已经十九岁,这个年纪的女人早就是孩儿她妈了。

    虽然难度大,可姜家毕竟有钱,姜顺又是嫡女,人生得也不丑,要说也不是完全没机会。大可去续弦,或去白衣之家。

    然而,最最最关键的难点来了。

    马氏千辛万苦找来的人家,统统被长子驳回。

    嫡长子姜伯勋,时已成家入仕,对妹妹的婚事也渐渐有了发言权。因母亲下嫁早亡,半生郁郁,他对妹妹的婚事极为慎重。

    姜伯勋一边托舅母代为寻觅,一边催妻子四处打听良人,终是无果。说来他的条件有些求全责备,又要看家世,又要看人品,还要看学识……

    姜伯勋种种行径,在马氏眼中就是眼高手低。要不是这对兄妹出自一母,她简直怀疑大少爷根本无心嫁妹,纯粹是来捣乱的!

    偏偏这件婚事,马氏根本插不上嘴。家里有个捣乱的长子,外边还有个不省事的“舅舅”,而这位舅舅又是个位高权重,得罪不起的人物。

    马氏干着急没了法子,眼看着小女儿就要拖成个老姑娘,万般无奈只得惊动了后宫的大女儿。

    姜和果不负她亲娘所托,另辟蹊径,把主意直接打到皇帝身上。

    时值新帝继位的首次选秀,姜和设计将业已超龄的二妹弄进宫。不是真的参选,而是借皇上的手,把二妹转赠出去。

    对于这个计划,她有九成九的把握。

    自她十六岁进王府,时至今日一直圣宠未减。这种小事儿,皇上定会给她面子。而皇后那边更是没问题,那可是她多年来一直死死抱定的大腿。

    当然,皇上最终把二妹赐给立功的武将、中榜的进士,甚或是番邦的蛮子……姜和就全然不在意了。

    只要能尽早甩掉这个烫手山芋,别误了自家小妹的终身就好。

    姜和这个不负责的馊主意,却得到了一致的认可,甚至连姜伯勋也很赞同。

    他眼见妹妹年近双十年华,也不敢执着,已悄悄放弃高门,把目光转向即将大比的举子们身上。

    他思忖着退而求其次,为妹妹找个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也好。只要确有才干,加上姜家和舅家的支持,日后也不愁仕途。

    只是他一直犹豫不定,生怕妹妹像母亲一样受苦,且遭人耻笑。

    因此,姜和的主意正中下怀。婚事若得到皇上的恩典,就算妹妹是下嫁,也能风风光光的。尤其有了这道圣谕护法,嫁过去定然不会受气。

    为稳妥起见,姜伯勋找到舅舅一起商议。甥舅二人议定,觅得佳婿后,由舅舅出面向皇上请恩,免得错点鸳鸯谱。

    凡此种种,闺阁中的姜顺全然不知。

    当她得知要入宫的消息时,倒也大略猜到了大姐姐和哥哥的想法,只是她又另有一番计较。

    姜顺身处深闺,却不是无知无识的人。她认定皇上不会将她这般年纪,又刑克亲人的女子随便塞到臣子手中。

    再者,她太了解哥哥。既然他点了头,就意味着一切安排就绪。

    姜顺猜测,哥哥十之八九将目标锁定在赶考的举子身上,而她自然相信哥哥的眼光。

    至于门第,她不像哥哥那般执着。嫁入寒门,夫婿必要仰仗姜氏之力,这比高攀世家过得舒服多了。她自忖不似母亲那般弱性子,并不担心会受苦。

    然而,姜顺有个习惯,凡事总喜欢做最坏的打算。那就是,万一好事难成,如之何?

    姜顺将丫环摒去,暗自揣测。万一哪里出了纰漏,指婚不成,最多也不过被束之高阁吧?

    那样的话,她就先在宫中忍耐两三个月,再由舅舅或大姐姐出面,向皇上自请出宫,入庵堂清修。

    就算是这个结局,也能使她摆脱目前的窘境。待到出宫之时,哥哥、舅舅必定对她的婚事死心,落得个清静。而她也不用再心怀愧疚,生怕误了妹妹们的大好前程。

    至于她自己,到时可见机行事。或是供奉香火,长居庵堂;或是搬去哥哥那院,与嫂嫂为伴。反正母亲给她留下丰厚的嫁妆,无论在哪里都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这样一想,姜顺倒觉得这个最差的结果,似乎比嫁给寒门举子还要强些。

    姜顺想通透了,便开始指派丫环准备进宫事宜。当然,她是按着要住上三个月准备的,有备无患吗。

    她自以为万无一失,一切尽在掌握,却不知谋事在人,成事在天!

    大姐姜和的计划,一开始百般顺遂。她出面求皇后融通,将超龄的二妹放入宫中。皇后见姜顺姿色平平,年纪又大,心知不会“出意外”,便慨然应允。

    皇后不令姜顺与待选女子同住,指定了北面一处闲置的院落--平乐苑。

    考虑到她不久便会出宫,加之大选在即,宫人数量紧缺,甚至没为姜顺配备宫人,只由她从府中带来的两名丫环服侍。

    平乐苑位置偏僻,周边又是大片大片的空宅,三个女人住在这里颇为不便。然而能与待选女子分开,姜顺还是很满意的。

    可惜,姜顺的好运似乎到此为止了,随后的几个意外,把整局棋全部搅乱。

    先是外祖母卢老太君寿终,舅舅悲伤之余向朝廷报了丁忧,举家离京,扶灵南下还乡。

    距此不过月余,姜和阴沟里翻船,受某位才晋升的新宠陷害,被禁足于浴堂殿整整半年。

    最坏的打算还真来了!

    姜顺猜对了开头,她果然被束之高阁,放任在平乐苑自生自灭,无人问津,可惜她却料错了结果……

    没有舅舅的出面求恩,没有大姐的枕头风,姜顺在平乐苑这一住,竟住了七个半月之久!

    直到姜和解禁,用尽手段重获君恩,这个被丢在平乐苑等着“赐婚”的小人物姜顺,才终于被人想起来。

    然而,在宫里稀里糊涂住了七个半月的女人,皇上又怎么好意思再恩赐给别人?赐是赐,却怎么看也不是“恩”了。

    再者就是皇上好意思赐,也得有人乐意要啊!

    七个半月实在久得太离谱,这样放出去,无论是赐给什么人,抑或是出宫住庵堂,都会引来种种猜忌和流言。

    皇上显然不想找麻烦。况且,首次选秀之后,皇宫虽得以充盈,但距本朝规制“二十世妇、八十一御妻”的配置,还空着大半呢。

    因此皇上随口一句话,后宫名册上便多了一行小字,姜顺就这样成了众采女的一员。

    既然皇上不在意多个相貌平平的女人来充数,重获宠幸的姜和又何必多事?况且于她而言,计划早已成功——小妹已订下了一门好亲事。

    与之相反,这消息狠狠打击了姜伯勋。

    偏偏此事无人可怨,他想发脾气都不知道冲谁!除了长吁短叹,借酒浇愁之外,他唯一能做的,不过是变着法儿地往宫里送东西。

    一想到妹妹只得了个采女的头衔,姜伯勋就想揍人。早知如此,还不如让妹妹好好参选,再次也不过如此了!

    姜伯勋满肚子的悔恨,有时甚至想早知这样,还不如让妹妹老死家中,嫁什么嫁!在家至少能见到人,能护妹妹周全。

    而此事的本主儿——姜顺,她得到消息时,却已是一个半月之后了。

    其间没有任何宫人前来知会,也没见过半页纸片。要不是姜和终于拨冗见了她一面,她仍痴痴盼着出宫的日子。

    这次的打击实在太大,就连一向沉稳的姜顺,也足足缓了一个月才接受现实。至此,她才亲身体会到什么叫皇权!

    这才是一入宫门深似海,自此生死两不知。